

1.观修淫欲心
一、观修淫欲心
各位,我们应当非常清楚,释迦牟尼佛临终留下最主要的一句话,就是“以戒为师”。我们现在讲的这一部分就是戒律的详细内容。为什么以戒为师呢?戒是摄心,那么摄心就能得定,得定就能开慧,开慧就能够成就无上道,所以叫“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”。
那么戒的核心内容是以淫戒为核心。为什么呢?一切不清净的根源在于一个淫字。我们可以看世界现在的现象,淫是生命的起源,那么淫的延续就是六道轮回生命的延续。那么六道轮回造业的根本因,就是个淫字——男女关系。
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混乱,是不是核心是男女关系的混乱呢?如果男女关系清净,那么社会上整个就进入平静。所以淫是杀、盗、妄的核心。杀,围绕着淫;盗,围着淫;妄语,围绕着淫。所以佛教戒律的核心从五戒一直到清净戒,但是戒里面的核心是淫戒。
下面看着经文:
【当观淫欲,犹如毒蛇,如见怨贼。先持声闻四弃八弃,执身不动;后行菩萨清净律仪,执心不起。】
各位,佛教揭示宇宙的现象的形成,叫“一切唯心造”,所谓戒律的核心就是修清净心。如果淫欲的心不起,那么心必然是清净。所以我们作为真正的修行人,无论在家出家,应该观照淫欲的心。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。所以淫是万恶的首领,有了淫,万恶就起来了。
所以这里我们要经常观照自己的淫心。这个淫心像是毒蛇一样,它操纵我们、控制我们,让我们失去人格。我们都要联系实际看这个淫欲的危害性。所以观这个淫欲如毒蛇,那么是杀害我们的。杀害我们的慧命,使我们永远在六道里轮回。特别末法时期,连人身都保不住,那就是三恶道。
所以它是毒蛇,毒害我们的,直接断送我们成就无上菩提,那么离开六道轮回、出三界的一个根本的因,所以它是毒蛇。那么我们这样观想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淫欲,控制自己的淫欲使我们现行不造业。
所以“如见怨贼”。它是我们最大的冤亲债主。我们大家生活中的不顺,现在很明显是冤情债主干扰我们。那么冤亲债主的干扰,这里面最大的是淫欲造成的冤亲债主。所以淫欲就是我们的冤亲债主里面的贼。
二、四弃八弃修身
所以这样联系实际就能够使我们进入真正守戒律的这个清净的状态。我们首先从形式上来持,那就是外在的要持。外在要做到清净,进而内心做到清净。那么如果外在做不到清净,那更谈不上内心的清净。
所以首先持小乘的“四弃八弃”。那么小乘的戒律是行为的止净,行为的止净。大乘的持戒不只是行为净,而心要净。我们现在大家修的是大乘佛法,但是必须从小乘的戒律——外在的清净做起,那就是声闻的戒律里面的四弃八弃。
四弃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杀盗淫妄,我们前面讲了四大清净明诲——不杀、不盗、在家的不邪淫、出家的不淫、不妄语。这是戒律里面的四弃。弃就是去掉,彻底根除,所以是弃。
那么八弃指的是比丘尼除了杀盗淫妄以外,再加上四个方面:男女关系的接触,所以第一个叫作触,男女关系的接触;第二个是入;第三个是覆盖;第四个是随,随顺。用这四个字避开比丘尼(女众)跟男性接触这个真正的清净的距离。所以加了触、入、覆、随,变成了八弃。
所以这是佛教里面、戒律里面核心的核心那就是戒,在家出家一样。因为离开了这四弃八弃,一切戒律都是有名无实的。只要淫戒一犯,其他杀、盗、妄语的戒全部毁掉。至于菩萨戒的细行那就更不用说了,因为一切戒律都是围绕着杀盗淫妄这个根本戒而枝生细化的。所以我们大家在这个方面应该很清楚,尽量去使自己的身清净。
那么“执身不动”。如果我们身体能够真正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淫、不妄语,那么我们就身清净,身清净。
三、清净律仪修心
“后行菩萨清净律仪”。菩萨戒三聚净戒。那么第一个是律仪戒。“律”是法律,“仪”是威仪。就说在戒律里面的根本的东西,那么涉及到自己的威仪。戒律里面的四大清净明诲这个根本的戒,直接涉及到一个修行人的威仪,你是否是一个内外清净的一个人。
因为佛教的核心修的是清净二字。这个清净不只是现在这种身的清净、心的清净,更主要的是跟“如来藏性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”这个宇宙的清净合一。如果你连身清净做不到,你心清净做不到,那你如何跟如来藏性、宇宙的清净本然合一呢?这个很清楚。它是分隔的,它是对立的,它是二元的。所以这些我们大家都要很清楚。
所以后行菩萨清净律仪。菩萨戒一个是身,一个是心。小乘戒就是身戒;菩萨戒既是身戒,又是心戒。我们现在大家修的是菩萨道,整个《楞严经》讲的都是菩萨道,成无上道的菩萨道。
所以你不管念佛,修的是大乘佛法,就是菩萨的律仪——身清净,心清明净;禅,坐禅也是身清净,心清净;持咒还是让你身清净,心清净,身心清净才能跟如来藏性的清净合一。所以在身清净的前提下,严格执行四弃八弃,同时持菩萨律仪的心清净。
“执心不起”,我们身清净了,心不起,不起杀、盗、淫、妄的心。这一点很清楚,只有身控制住以后,才能够使心清净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讲如何降服其心?降服其心就是让我们清净,就是让我们跟如来藏性合一,就是无上道。
所以“执心不起”就是如何降服其心,让我们的身心真正跟宇宙的大道合一。这一点我们大家要非常清楚。所以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严持戒律,制心一处就是清净。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”,只要我们的身清净了,心清净了,一切都会如愿的。为什么呢?回归自性了。
六祖说了:“何期自性?本来清净”,回归清净了。“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”,回到不生灭上了。“何期自性,本不动摇”,回到不动摇上去了。“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”一切具足,我们所求的一切具足。“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”,那么就能够做到心想事成。
这一点我们都要很清楚的。所以我们大家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所求,比如现在生活中求这求那,只要身心清净,一切都会在本心具足的情况下一一实现,这一点我们都要很清楚。
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不是向外求,是向内求。外求,是妄求。你比方你想求钱,你过去有了布施的那个因,你现在能够挣钱。你没有过去布施的那个因,你就挣不了钱。反过来,如果你清净了,你清净的自性里面就有钱,无量的寿、无量的福报里面就具足这些东西。所以佛是无量,一切都是无量。
其他同理,想漂亮吗?你过去有慈悲心,你过去有布施心,那么你就是一个慈悲的、庄严的面貌。那么过去没有这个因,你现在想漂亮,那能行吗?每天跪在佛前,观音菩萨呐,让我像你一样漂亮吧,能行吗?没办法,只好现在的这个美容事业发达,割鼻子、挖眼睛来毁坏自己,想得到美容。这都是外求。
所以这些直接告诉我们修行是向内的,不是向外的。向外就是外道,向外就是魔道,你看现在魔道盛行,外道发达,都是人们向外求的结果。向外求,外求的这些魔、邪就相应了,就发达了。(未完待续)
上明下仰法师宣讲
2025年10月26日
文字整理 | 耀昌居士
校 对 | 耀荣居士
发 送 | 耀古居士

千手千眼观音院 版权所有 蒙ICP备19003669号
咨询电话: 17704884196 13474811577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 20220000005
 蒙公网安备15000002000102
 蒙公网安备15000002000102